
Browser Use 是一個開源的專案,核心是賦予大型語言模型(LLM)獲得控制網頁瀏覽器的能力,就像人類一樣,可以跟網站互動。
傳統的網頁自動化工具,需要開發者編寫詳細的程式碼來指定點擊哪個按鈕、填寫哪個欄位,如果網頁結構一改動,程式碼可能就失效了。
而 Browser Use 則克服了這個痛點,它讓 AI 代理能夠理解抽象和高層次的指令,如:幫我找到機器學習相關的職缺並應徵,然後自主地規劃出一系列的瀏覽器操作步驟來完成任務。
透過結合視覺辨識與 HTML 結構分析,AI 能準確地理解網頁內容並執行如點擊、輸入、滾動和內容擷取等複雜操作。
這專案在 AI 代理領域中,受到不少關注,被認為是推動 AI 從數位助理轉變為能實際執行現實世界任務的關鍵技術之一。
有網頁版,可在雲端執行所有動作,不過需要付費。
Browser Use 主要功能
- LLM 驅動的自動化操作:你只需下達自然語言指令,AI 代理就會自動規劃並執行多步驟的網頁操作。
- 多模型支援:支援市面上多種主流模型,包括 OpenAI 的 GPT 系列、Anthropic 的 Claude 系列、Google 的 Gemini 等。
- 視覺與 HTML 結合分析:會利用網頁的視覺截圖和後端 HTML 程式碼,來理解頁面佈局與互動元件,進而提升操作的準確性與穩定性。
- 多分頁管理:能同時操作多個瀏覽器分頁,執行跨網站的複雜任務流程,像是在 A 網站查資料,然後到 B 網站填寫表單。
- 記憶與狀態追蹤:能追蹤多個頁面上的長期會話狀態,讓 AI 代理記住之前執行過的步驟與蒐集的資訊。
- 自訂操作與擴充:開發者可以定義自己的函式,讓 AI 代理在執行任務時呼叫。
- 錯誤處理與自癒機制:當遇到預期外的狀況時,系統會嘗試自我修正並繼續執行任務。
Browser Use 是免費的嗎
是的,Browser Use 本身是一個開源專案,原始碼可在 GitHub 找到並免費下載、使用與修改。
串接 OpenAI、Claude 等語言模型,則需另外付費給 AI 模型商。
不知道怎麼架設在本地的人,可以考慮網頁版,每月 30 美元,這費用也能用在 API 呼叫。
Browser Use 支援哪些平台
Browser Us 是 Python 函式庫,因此支援所有可執行 Python 的作業系統,包括:Windows、macOS、Linux。
網頁雲端版則只需要有瀏覽器就能用,無需額外安裝任何東西。
Browser Use 使用技巧
- 給 AI 代理的任務指令越清晰、越具體,執行成功率就越高。例如,比起「幫我找工作」,輸入「去 LinkedIn 網站上,搜尋在台北的 Python 後端工程師職缺,並篩選出最近一週公開的職位」更好。
- Browser Use 專案本身提供了一個網頁使用者介面,可更直觀下達指令、觀察 AI 執行任務的即時畫面,以及查看結果。對於初學者來說,從 Web UI 開始是很好的入門方式。
- 對於重複性高或有特定需求的任務,可以編寫自訂函式來擴充 AI 的能力。
- 不同的 LLM 有不同的能力和計價方式。對於複雜的任務,使用能力更強的模型成功率會更高,但成本也更高。
Browser Use 支援的語言有哪些
Browser Use 的操作介面目前只有英文,不過下達指令部份可以輸入繁體中文,目前絕大多數 AI 模型對中文理解程度都很不錯。
當然,英文會更好。
Browser Use 缺點
- 穩定與可靠性: AI 代理技術仍在早期發展階段,面對複雜或動態變化的網頁,AI 的判斷仍可能出錯,導致任務失敗。
- 設定門檻: 對於沒有程式背景的人來說,安裝 Python 環境、相關套件和設定 API 金鑰等步驟仍有一定的技術門檻。
- 成本問題: 執行複雜任務需要大量呼叫 LLM API,長期下來可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。
- 安全性疑慮: 賦予 AI 控制瀏覽器的權限也帶來潛在風險,例如 AI 可能會誤操作、點擊到惡意連結或在不安全的網站上輸入敏感資訊。
- 對特定網站的限制: 對於有人機驗證(如 CAPTCHA)或反爬蟲機制的網站,Browser Use 可能不能順利執行任務。

Rocky
曾任職於各大科技網站編輯,目前也是電腦王阿達資深編輯,接觸科技已經長達 10 年,熱愛將一些新科技、知識、和經驗分享給所有人。目前居住在日本,老婆是日本人,偶爾也會分享一些日本生活內容。